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旅游美食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安岳:遍地石刻

    信息发布者:火影忍者
    2017-03-15 00:16:33    来源:安岳   转载

    到了安岳,才知安岳石刻原也这么著名,被誉为中国石刻艺术之乡。

      摩崖石刻,对我这个巴中人来说算不上陌生。我生活的城市东西南北均有石窟造像,特别巴城南一公里的南龛坡山后,岩石壁立,高十余丈,长数百尺,方正如削,列层分龛,镶佛累累,南龛造像规模宏大的石窟群,现存有造像一百三十七龛,二千余尊,造像精巧玲珑,姿态各异,气质浑厚,端庄丰满,神情潇洒,典雅大方,誉为中国八大石窟之一,珍贵的历史遗存辉耀光芒,很让人长脸。

      说石刻,就是运用雕刻的技法在石质材料上创作出的各种艺术品,而直接书在山崖石壁上刻字和造像或岩画就叫摩崖石刻。摩崖石刻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记事方式,盛行于北朝时期,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后连绵不断。把文字、图画刻于石上,不管这种想法和举动起于何由,倒为中国文化增添了一道绚丽而独特的风景。

      探寻中国石刻,自西向东,由北向南,一路逶迤,耸矗无数高峰。敦煌、云岗、龙门、麦积山、川北广元、巴中,一路向南,直达大足,中国石刻传至大足,再向南,就没有出其右者。容我孤陋,过去蜀中之地仅对大足石刻早有耳闻,却不知安岳石刻。是宣传使然,大足石刻知名度罩住了安岳,还是意识里本就有先入为主的概念,安岳石刻名不见经传。然到了安岳后,这遍地石刻给了我极大的震撼。

      我用“遍地”二字,一点不虚夸,它的多,据介绍全县计有保护价值的摩崖造像石窟二百二十处,龛窟一千三百多个,大小造像十万余尊,几乎是乡乡都有,遍地开花。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,省级27处,现已申报国家级待批的27处。要想遍览每龛每窟,于外来者是不可能的。适参加省作协安岳文学创作基地挂牌仪式机会,主人选择了几处有代表性石窟导览,我们才似管中窥豹,对安岳石刻阅品到序篇。

      安岳,地处川中腹地,相距成都、重庆两大城市均只百余公里,是古成渝道上的交通要冲,现今幅员近三千平方公里,人口一百六十余万,已是相当大的县份了。讲历史,特殊于它在秦以前是古巴蜀分治之地。由于地理位置特殊,在秦统一中国后,分属不同州郡管辖,略去不记,只说到北周建德四年(575后)置安岳县后,无再变动,建县也一千四百多年了,名字来源则为“安居于山岳之上”的意思,有权威记载如《通典》、《太平寰宇记》等,“安岳本以邑地在山之上,四面险绝故曰安岳”。

      简说安岳概况,目的是这遍地石刻,缘何出于安岳,而不是他地,从川北到安岳,石刻兴盛之地飞山跨水发展,令我们着迷急想探究。石刻兴于安岳,肯定绝非偶然。首先得于安岳处四川中部,交通要道,北周置普州郡设安岳县以降的隋、唐、五代、宋以及明初以来,均为普州城所在地。加之治区丘陵起伏,沟壑纵横,岩石特多,有“秀之以石”的美誉,为大规模石刻造像具备了天然优势和有利的地理条件。

      客观条件的具备,当然还不能成兴盛完全理由,相似之地还太广大。中国石刻造像从内容上讲是主要以佛教为题,要认知石刻必须懂得佛教,它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路径密切相关联。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内地,大约在公元前2年至公元67年这段时间里(即西汉哀帝元年至东汉明帝永平十年)。沿着丝绸之路,逐渐由西向东传入中国,在三国、两晋、南北朝时期,印度和西域的僧人陆续前来传教译经,佛寺的兴建逐渐增多。到了南北朝时期,佛教更为盛行,僧尼增多,大肆营建佛寺,建造佛寺、佛塔,雕塑佛像。到了隋唐时期,佛教信仰在中国就很盛行了。但佛教最初传播、石窟寺的开凿多在北方和黄河流域一带,随着隋唐政治军事的发展,佛教石窟造像,由北向南,在川北形成了规模很大的摩崖石窟造像区。安史之乱玄宗避难四川,中原达官贵人、文人、艺士、高道、巧匠名工迁居于蜀,他们上有朝廷的支持,下在百姓祈祷国泰民安的愿望中,其社会历史背景奠定了大规模造像的又一可能,才有了自川北向南沿涪江流域经遂宁至安岳燎原成势。

      石窟造像还有民心趋向,官府一般来说只是倡导,虽然重要,能引领风尚和风气,但参与者还在于民间大众,想必政府不会拨款搞有如此大规模的造像工程建设,其耗费的人力物力不是一个小数目,佛寺石窟造像要靠广大信众结缘、发愿、功德造像来慷慨捐资,修庙造佛供神才行。众多石窟的存世,可见当时盛况,也见安岳人结佛缘的蔚然风气,已是不可思议。

      石刻于中国耸立着无数高峰,安岳石刻地位几许?引用专家话说,著名美学家王朝闻有语:“单是在安岳所见到的那么丰富的石窟艺术,就使我产生了相见恨晚的感觉,安岳石刻艺术之古、多、精、美,完全出人预料,我认为在各方面都有大足石刻不能代替的优势”。

      大足与安岳毗邻,历史上虽巴蜀分治,但文化相连相同,在石刻造像上应该是双峰并立,各有千秋,安岳石刻研究专家唐承义在对全国石刻进行全面考证研究中,得出比较:

      时间上,佛教传播主要路线由四川广元、巴中经遂宁传入安岳,再经安岳传至大足,安岳主要石刻明显早于大足,安岳石刻是大足石刻的范本和小样,故安岳石刻多系唐、五代、北宋作品,而大足石刻主要是南宋雕刻,是晚期石窟的代表作。

      内容上,安岳石刻多系唐代佛教教义的阐发和宗教艺术的展现,风格多系石窟鼎盛时期的唐宋艺术,大足石刻多反映佛教民间化,佛、菩萨人形化和佛教的因果报应。

      其三,安岳造像点分布之广,数量之多远超过大足,大足石刻是规模大,相对集中,有自成体系、保存完好的密宗道场。或许由于安岳石刻分散原由,其知名度远逊于大足石刻了,不为更多外界知晓,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事。

      晚于北方和川北石窟造像,多开凿于北方和中原石窟艺术成熟和鼎盛时期的安岳石刻,同时又受到川北广元、巴中石窟的影响。造像风格呈现出如下特点:十分的质朴,宗教神秘感降低,更趋于人性化,着力于细部刻画,尽量融合唐宋时的审美观念,突出人体装饰美,既带神韵,更重要的是充分展示当时的人性美,既是宗教教义的宣传品,又体现出佛教走向世俗化、民间化的发展过程。所以安岳石刻无论从内容和艺术风格上来看,可以说是处在上承云岗、龙门,下启大足石刻的重要过渡阶段,具有“其他石刻不可代替的艺术价值”(王朝闻语)。

      这里描述两尊极具代表性石刻造像“卧佛”和 “紫竹观音”,可体验一二,长达二十三米的盛唐巨大“释迦牟尼涅磐图”,俗称卧佛。左侧卧于离地七米的悬崖下绝壁上,曲眉丰颐,面貌慈祥,形体端庄,突破了佛经规定的雕刻卧佛要“首北枕手右胁而卧”的仪轨。采取头东脚西,两手平伸,左侧而卧的设计,这是因地制宜,大胆改革创新宗教造像。

      刻于毗卢洞的宋代“紫竹观音”,一扫外来佛、菩萨的神秘痕迹,不仅集东方女性美于一身,而且还散发出浓郁的四川味,是一位活生生的四川姑娘。她侧身跷脚悬坐于离地三米的蒲叶座上,露背袒胸,神情妩媚,稀疏的璎珞点缀于胸前,显得十分潇洒、自然。飘逸的长裙轻柔而有丰韵,既有神的威,更多的是体现人的仪,完全是一个韶华绝伦的妙龄少女形象,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,故人们称为“风流观音”,也有人叫她为“东方维纳斯”。著名女作家韩素音说:“紫竹观音很美,我到过许多国家,看过很多石刻,像这样精湛绝伦的还是第一次,真是太好了,太有意思了!”

      在安岳,随便一窟、随意一龛、随见一尊造像,都有值得仔细品味处,或让你震撼、让你遐想、让你感动,或让你有探究的热望,有沉思冥想的内省,那刻在卧佛藏经洞的“摩崖佛经”,是我国现存仅有的两处大规模刻经中的第二处,共计十五窟四十余万字,刻字面积一百五十四平方米,字分行楷二体,方格直行,在那山洞巨大的穹窿中,当你仰头望着那依旧保存完好、清晰可辨的一部部佛经,且见经文字迹工整,笔法清劲流畅,极富魏碑、唐楷风韵时,心中也不由肃然、虔诚,升腾起一种敬慕感,虽然你不懂经文,对宗教也没热情,但不影响你对它的顶礼。

      其实品味石窟艺术是一件很难的事儿,那需有历史、宗教、美术、书法、民俗等等知识的素养,你知晓愈多,对石刻艺术必定着迷越深。

      行走安岳,这里是全国唯一的柠檬基地,30万亩的柠檬浩荡成海,花果汪洋,想起口舌生津。但见座座山峦如波涌浪堆,柔性的丘陵地貌起伏跳动,给人一种运动感。在平畴绿野间抵达一个个石窟遗迹处,于翠绿的山峦,仿佛随便掀开一面绿树藤萝,石窟就会扑向你,撞你个满怀。

      一路走行,思绪飘飞,穿过岁月的烟云,回溯时间的河流,听得见那满山野的锤声、錾声、号子声吗?脑海里总是在翻涌着这样的画面,那些石刻大师一代一代,数百年间绵延相续,是什么力量贯通历史,在这寂寞的山间洞窟里,在礼佛的虔诚躬敬中,一锤一錾一钎精雕细刻着,让众多的故事定型了,让多姿多彩、形形色色的人物登场了,向着未来的世纪走来,百年千年。

      望着那些佛龛,孕生这佛龛的某位雕塑者,他是怎样的心境情怀?那佛慧洞高达六米的“接引佛”,顺背后岩壁弧形弯度雕刻成被民众称为的“弯菩萨”,是不是觉得很好玩?把“紫竹观音” 雕成袒胸露背且那么媚人发酥,那胆子何来?把“数珠观音”雕成窈窕淑女,横波含笑,是不是你梦中情人化身?那一锤下去是否有热度?那一錾之中是否有冲动?将内心对佛事那份庄重严肃表达时,是否又附带掩藏一点点不可知人的小九九于其中呢?想想这些我忍不住笑了。( 阳云)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